同是虧損,快手和美團為何一跌一漲?
快手和美團這兩家企業,過去一年的時間里,在港股市場上頗具象征意義。它們幾乎可以算是近15個月(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)恒生科技指數的代言人。
在美團上周五發布財報后,快手本周二也披露了上市之后的第二份年報。今天就聊聊快手的老問題和新挑戰。
之所以將快手和美團放到一起講,是因為它們都是港股科技股牛市的最大受益者。2020年,港股市場最牛的科技股是美團,股價從年初的100港元暴漲至年底的300港元,一年實現了200%的漲幅。恒生科技指數走出了史無前例的大牛市。而于2021年1月IPO的快手,享受了這次牛市的最后盛宴,在1月底新股申購時,可謂萬人空巷,不談快手都算不上是港股人。
2021年2月5日,快手上市首日股價高開193.91%,報338港元,市值13885.7億港元。在接下來幾個交易日連續暴漲,最高至417.8港元,較發行價115港元飆升263%。同期,美團和騰訊也站上歷史最高點。
隨后便是盛宴散場。港股科技股迎來了連續14個月的下跌,股價從高峰跌至最低谷??梢哉f,快手上市是見證了整個港股科技股由牛轉熊的標志性事件。
不僅如此,快手的標志性意義還在于:財報見光死??焓稚鲜幸粋€月后發布了2020年全年財報,結果是股價單日暴跌11%。由此開啟了港股科創股和中概股財報見光死的“魔咒”。
這一魔咒在之后的財報發布季屢屢應驗,持續到快手2021年財報發布時,仍然如此。
3月30日,快手股價開盤漲8%,然后便是一路跳水,很快從大漲8%變成了大跌8%。這種高開低走的殺傷力,比直接低開低走還要大很多。
如果把美團看作是BAT(字節、阿里、騰訊)之外中國互聯網第二梯隊的龍頭,那么快手可以算是第二梯隊的代表。兩者不僅同為騰訊系成員,更都是燒錢大王,長期處于虧損狀態。
從財報來看,美團2021年全年凈虧損155.72億元,快手2021年全年凈虧損188.5億元,分別位居互聯網上市公司虧損前兩名。而快手在發布2020年財報后,又一次成為互聯網企業的“虧損王”。
如果同時看同樣虧損的兩者的股價走勢會發現,美團財報后連漲兩天,而快手則是高開低走。顯然機構投資者對于兩者的虧損看法很不一樣。
簡單理解,同為虧損大王,但是美團明顯屬于王興計劃中的戰略性虧損。如果想要盈利,只需要把社區團購和電商這類包袱性業務直接甩掉,美團馬上可以成為一年盈利百億以上的互聯網公司。所以投資者基本上不擔心美團的虧損。
而快手卻完全不一樣,虧損更多的是出于無奈。公司利潤基本盤的直播打賞業務江河日下,又受到政策的強力抑制,很明顯是夕陽業務。
第二增長曲線的電商業務又起了個大早,趕了個晚集。所謂的口碑電商變成了“虧錢賺吆喝”,不僅GMV沒有達到既定的成長目標,貨幣轉換率更是慘不忍睹——還不到1%。這意味著快手電商賣100塊錢的貨,自家平臺連1塊錢都賺不到。作為對比,電商同行的這一指標普遍為3%至5%。
至于快手目前的主要營收來源網絡廣告業務,確實利潤率很高。但是,連巨頭騰訊和短視頻老大字節都已經喊出廣告營收不好賺錢了,那么快手2022年的廣告增量在哪里?難道能從老大哥們的碗里搶到飯吃?
從政策面來看,監管部門對于網紅帶貨與直播打賞已經明確表態,要求平臺不得助長“賺快錢”和“偷稅漏稅”的風氣,出臺了具體規定,包括未成人不得打賞直播主,并要求帶貨網紅要依法納稅、帶頭納稅。
近日,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、國家稅務總局、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制定的《關于進一步規范網絡直播營利行為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意見》,更是白紙黑字為相關問題明確畫下了紅線。對快手這類平臺來說,其核心業務的增長壓力也就更大了。
顯然,同樣是面臨扭虧壓力,美團盈利的難度要遠低于快手。這反映到財報后的股價表現,自然是美團成為港股科技股的反彈龍頭,而快手則是高開低走,股價繼續在100港元下方掙扎。
如果再考慮到美團外賣能對餓了么造成威脅,而快手則距離抖音越來越遠,又眼見要被騰訊微信視頻號趕超,從第二淪落為第三,那么一向信仰“互聯網只有第一名”的分析師和機構投資者,賣誰買誰,答案不言而喻。如此來看,目前的股價走勢也就容易理解了。
快手真正的難題在于,面對前有抖音,后有微信視頻號的競爭格局。如果快手想在今年內扭虧為盈,必然要“降本增效”。一方面砍營銷支出,一方面多賣廣告。但這將帶其陷入一個怪圈——互聯網流量池增速已進入到平緩期,長此以往,這對快手來說與慢性自殺無異。
這條路走下去的結果就是成為行業內的老三,然后逐步被老大和老二邊緣化。從這個角度來說,國際化是快手唯一一條可以自救的道路。但問題在于,張一鳴的TikTok會給宿華的國際化產品反超機會嗎?
而且不要忘了,海外市場還有一個對短視頻市場野心不死的Meta。(財富中文網)
作者系清波科技創始人兼主筆,人文攝影師
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,不代表財富中文網立場。未經允許不得轉載。
編輯:徐曉彤